沈從文的“自我經典找九宮格共享空間化”–文史–中國作家網

要害詞:沈從文 文學經典

哈羅德·布魯姆在《東方正典:巨大作家和不朽作品》中提出了一個風趣的話題:“誰使彌爾頓成為經典?”他以為,盡管在彌爾頓之后直至18世紀和浪漫主義時期的簡直每一位主要詩人和批駁家都對其經典化作出了進獻,但作家小我“直接克服傳統并使之屈服于己”才是查驗其經典性的最高尺度。[1]作為經典化途徑與方式的文學批駁和文學史寫作當然主要,但原創性才是經典化的內涵根據。繚繞上述話題,無妨進一個步驟詰問:在批駁家和文學史家之外,被經典化的作家能否能夠自動介入這一經典化過程?換言之,一個作家既具有明白的經典認識,尋求布魯姆所謂“原創性”或“生疏性”,又自動經由過程文學批駁或文學史寫作來確認、推行自我的經典價值,這可否界說為一種“自我經典化”?現實上,盡管布魯姆并沒有明白提出“自我經典化”這一術語,但他從“影響的焦炙”動身,提出了經典的“競爭性”法例:“盼望寫出巨大的作品就是盼望置身他處,置身于本身的時空之中,取得一種必定與汗青傳承和影響的焦炙相聯合的原創性。”[2]這種“原創性”與“競爭性”的辯證同一,為我們懂得與闡釋作家的“自我經典化”供給了實際根據。

古代中國文學的“自我經典化”,并非始于沈從文。此前,梁啟超、胡適、魯迅、郁達夫等人的自傳寫作就具有光鮮的“自我經典化”顏色,《中國新文學年夜系》編纂出書的原初意圖和現實運作情況更表現了一個時期的文學的“自我經典化”總體構思,但恰好是這一對中國古代文學經典簡直立發生深遠影響的出書工程,疏忽了置身于統一汗青時空中的沈從文,這就帶給后者多重“影響的焦炙”:他不只要與中外文學大師一爭高低,還要在與同時期作家作品的競爭中確認本身作為經典的價值地點;不只這般,在政治文明語境急忙變更的1930年月,他對文學貿易化、政治化趨勢的雙重警戒與對文學經典的社會效能、時期價值的訴求,保衛了“作甚經典”“經典作甚”的常識態度。就此而言,沈從文的“自我經典化”具有不容疏忽的文學史意義。是以,本文擬從沈從文的小說選本、文學批駁、文學教導等運動進手,考核其“自我經典化”的內涵理路、戰略方式及其成效。

一、小說選本的世界視閾與文學史訴求

作為文學批駁的一種主要方法,選本不只牽涉文本的保留和傳佈,還隱含選家對文學作品的價值評價。魯迅在《選本》中指出:“評選的簿本,影響于后來的文章的氣力是不小的,生怕還遠在名家的專集之上。”[3]作為獨具慧眼的文學史家,魯迅看到了選本之于經典建構和作門風譽的主要意義。小說選本在確立小說的價值、位置等方面具有光鮮的導向感化。小說選本的出書,一方面經由過程結集收拾,作品得以傳播,免于閒逸;另一方面又經由過程挑選評價,令進選小說名譽鵲起,進而深入影響作家作品在文學史上的定位。

小說選本也是沈從文停止“自我經典化”的主要道路,而1935年7月問世的《中國新文學年夜系·小說二集》就是一個契機。該集由魯迅選編,收錄范圍為文學研討會和發明社之外的一切小說作品。沈從文底本對它滿懷等待:“我們很盼望有人肯費些精神來用一種公平謹慎立場編纂一部古代中國文學成長史,給這個新文學活動結一次賬。”[4]成果卻給了他繁重一擊,正如他后來瑜伽場地所言:“了解一下狀況《新文學年夜系》三厚冊小說集即可了解,我已寫了六十本書,卻居心不要選我的,這也是趣事!”[5]當時,沈從文已寫出《邊城》這“一顆千古不磨的珠玉”[6],是名副實在的“京派”主將,并掌管著《至公報·文藝副刊》這一國際無足輕重的文藝刊物,《中國新文學年夜系》作為收拾、保留新文學及確立新文學作家經典位置的主要選本,照理不應將其漏掉。

作為回應,1936年5月,沈從文將本身選編的“十年創作留念集”——《從文小說習作選》交由良朋出書。這個特別謀劃的自選本,對于正處于創作成熟期的沈從文而言,其主要性自不待言。現實上,早在1934年頭,沈從文便已萌生編印自全集之意。就在從北京前往鳳凰途中校訂《月下小景》之時,他對本身的創作程度有了新的熟悉:“細細的看,方了解本來我文章寫得那么細。這些文章有些方面真是旁人不不難寫到的。”[7]他隨即又致信張兆和,表達了想要編印全集的激烈意愿:“我想印個全集了,由於我看了一下本身的文章,說句公正話,我其實是比某些時下所謂作家高一籌的。我的任務即將超出一切而上。我的作品會比這些人的作品更傳得久,播得遠。我沒無方法謝絕。我不自豪,可是我的全集的印行,卻可以使些讀者對于我作品取精摘尤獲得一個印象。”[8]他在信中枚舉了詳細篇目,且準備為全集寫一篇先容性的文章,以向讀者全方位展現本身的創作實績。可見,沈從文想要編印自全集盡非一時沖動,而是顛末反復斟酌之后的成果,也表現了他的高度自負。

對于本身分歧時代的創作程度,沈從文了然于胸。這在其列傳中有明白浮現:“在十六年擺佈,我只能說是百十小說作者此中之一員,到廿年以后,我應該說是比擬優良的一員了。”[9]自1929年9月經胡適推舉進職中國公學后,他的物資生涯漸趨充分,也開端以更為積極的立場停止常識積聚和寫作練習。校改《月下小景》時,恰逢寫作《邊城》之際,對于小說創作已然有會于心的沈從文,自能認識到這些作品潛伏的價值,故萌發編印全集之意,《中國新文學年夜系·小說二集》則直接教學場地安慰并促進了《從文小說習作選》的出書。這表白,編印《從文小說習作選》是沈從文在其創作成熟期自發停止的一次“自我經典化”舉動[10],趙家璧在《良朋》市場行銷詞中宣稱該書選進了沈從文“本身所以為最滿足的作品”[11],亦可從正面印證這一點。

沈從文經由過程編印自全集的方法來停止“自我經典化”,也與他的文學史訴求密不成分,這在1947年出書的《中國年夜地:沈從文小說集》(以下簡稱《中國年夜地》)中表現得更為顯明。該講座場地書由東北聯年夜英籍教員白英(R·Payne)和先生金隄選譯,內收《從文小說習作選》中部門短篇并參加《邊城》,代表了沈從文小說創作的最高水準。對這一選本,沈從文本身是相當滿足且有所等待的。他在1944年9月16日致信胡適說:

這本書幸而能譯成英文,內裡多觸及中國鄉村與戰士平常哀樂,給英美讀者印象,很能夠與其他古代中國小說(如林語堂、熊式一及其別人寫的)內在的事務不年夜雷同,要國外讀者信任這也是中國的工作,最好的一個先容者、闡明者,也只要師長教師。所以盼望師長教師能興奮為寫個短短英文序文,放在書上,讓這本書因您的序文,給英美讀者一個較新也較對的的印象。 [12]

這段話折射了沈從文“自我經典化”的世界視閾,看似平庸無奇,實則包含深意。胡適早年游學美國,1938—1942年間又受公民當局委派擔負駐美年夜使,在英美頗有影響。沈從文懇求胡適為《中國年夜地》作序,或基于三個方面的考量:其一,在物資生涯層面,借助胡適的氣力擴展全集的影響和刊行,使譯天性在國外滯銷,以此改良本身的生涯處境;其二,在學術層面,經由過程刊行譯本這一契機前去美國,向東方先容“古代中國文學”的得掉;其三,在文學史訴求層面,沈從辭意識到本身的小說和時期、實際的間隔,在共時性的意義上很難成為“時期經典”,但他又對其超出時空的藝術價值佈滿信念,遂將眼光轉移至國外,把它置于世界文學的視閾中加以不雅照,在誇大藝術首創性的同時擺脫時期語境的藩籬,以期活著界文學經典範疇占據一席之地,這也凸顯了沈從文在文學創作上的自負與大志。

現實上,自從1948年被郭沫若公然叱責為“革命作家”之后,直至1970年月末,沈從文的作品在國際屢遭禮遇,相干研討在國際也簡直處于停止狀況。但與之構成對比的是,海內對沈從文作品的譯介、研討仍穩步成長,有多種小說譯本及研討專著問世。1961年,夏志清在《中國古代小說史》中以“文學性”為焦點,對沈從文作品價值加以重估,稱他是“中國古代文學中一個最杰出的、想像力最豐盛的作家”[13],明白了其文壇大師的位置。其后,司馬長風在《中國新文學史》中也盛贊沈從文為古代中國“短篇小說之王”[14]。諸這般類的評價及定位,都與《中國年夜地》等作品在海內的勝利出書有關,而沈從文對這一經過歷程的積極介入,彰顯了其“自我經典化”的隱秘意圖。

沈從文“自我經典化”的世界視閾畢竟天生于何時?謎底要到《活的中國》中往尋覓。這本由埃德加·斯諾主編的古代中國短篇小說選譯本,在1936年出書后頗受好評,屢次重版。斯諾經由過程這一譯著為東方國度清楚中國架構私密空間了一道精力橋梁,具有主要的汗青意義。《活的中國》收錄了沈從文短篇小說《柏子》,文前作者小傳乃是沈從文依據斯諾的請求而作,此中有一句話頗值得玩味:“沈從文最有名的作品是《阿麗思中國游記》,這是一部長篇譏諷小說,在中國,這種情勢是標新立異的。”[15]作為沈從文的長篇小說童貞作,《阿麗思中國游記》當然不掉為一篇佳作,但《丈夫》《邊城》等作品在那時的申明遠在其上,沈從文卻為何要將它視為本身“最有名的作品”呢?這一說法觸及該書的天生形式與價值設定。《阿麗思中國游記》是沈從文在英國女作家劉易斯·卡羅爾的《阿麗思漫游奇境記》一書的啟示下創作而成,本意在戲擬與模擬,兩位配角阿麗思和兔子也都源自《阿麗思漫游奇境記》,但沈從文后來卻說:“我已把這一只兔子釀成一種中國式的人物了。同時我把阿麗思也寫錯了,對于前一種書一點不相干連”。[16]《阿麗思中國游記》當然不至于跟《阿麗思漫游奇境記》毫有關聯,書中的兩個配角也并非完整是“中國式的人物”,但又簡直與《阿麗思漫游奇境記》里的腳色迥然分歧。正確地講,這兩個腳色表征著沈從文對東方的想象,此即關節地點。“最有名的作品”一說,暗含他想要疾速進進東方主流文學視野的意圖與機靈。這一結論自己蘊涵有沈從文的雙重預設:其一,《活的中國》在美國出書后或將激發東方文藝界對中國古代文學的追蹤關心和切磋;其二,《阿麗思中國游記》若能借助《活的中國》在海內出書這一機會傳佈到東方,將比本身其他任何作品發生更年夜的沖擊力和話題性。沈從文此舉實屬隱秘,此中流露出來的“自我經典化”認識,可謂別出心裁。

二、文學批駁與自我闡釋

進進20世紀30年月,沈從文的創作日趨成熟,但他很明白本身的那些“與普通說法分歧,與風行看法和睦”[17]的作品,同時期語境、社會情狀之間的鴻溝并未消弭,難以成為公認的“時期經典”;同時,他對本身創作超出時空的藝術價值又佈滿信念。跟著自我認知的慢慢晉陞,沈從文在創作之余反復論述本身的文學幻想,對本身感愛好的或影響過本身的作家作品頒發見解,甚至對本身的小說停止評價。這從文學批駁層面表現了沈從文所具有的發明經典的自發。

在為數浩繁的引言、序跋、書評、時論和文學專論中,沈從文經常聯合詳細文本對本身開闢的小說範疇或藝術技能頒發見解,并經由過程自我闡釋為本身的小說定位。這些申述帶有顯明的意圖:一方面,它表現了沈從文對本身創作的確定;另一方面,也展顯露沈從文對詳細作品的藝術尋求與自我期許。這種自我期許和文本的最后完成也許并不完整分歧,但滲入此中的發明經典的自發認識表白:這些引言、序跋、書評、時論和文學專論具有凸起的經典批駁話語效能,是沈從文完成“自我經典化”的有用途徑與方法。

這些批駁話語,有一部門是對文學理念的轉達和創作經歷的描寫,如《作家間需求一種新活動》指出:“作者需求有一種覺醒,清楚假如盼望作品成為經典,就不宜將它媚悅流俗,一切巨大作品都有它的特色或特性,盡力來發明這個特色或特性,是作者義務和權力。”[18]沈從文以為經典應當是奇特而有特性的文學,創作經典不成急于求成,唯時期趨向是從,而要尊敬實行,不媚流俗,言簡意深,老實地往描述和表達。這看似教授寫作經歷,實則經由過程批評右翼作家創作中的概念化偏向,來聲張本身的創作理念與藝術尋求。與此響應,小說集《石子船》“后記”有云:“我還沒有寫過一篇普通人所謂小說的小說,是由於我愿意在章法外接收掉敗,不想到在章法內獲得勝利。”[19]這一評議隱然有一種示范意味:那些與時人分歧的有特性的文學,能夠不合適普通人的觀賞口胃,倒是在“章法外”的藝術發明。他甚至感到,關于“短篇小說”的最好定義,“應該是我作品所表示的各種”[20]。而所謂“不想到在章法內獲得勝利”,就是在不竭衝破既有形式的基本上,創建本身奇特的藝術表示情勢,是一種對作品原創性的自發尋求,并經由過程對作品構造、抽像、說話等方面的實驗和立異,將這種藝術尋求實行化,從而在文學史的頭緒中為本身尋覓一個適合的地位。

基于上述態度,沈從文幾回再三誇大本身并不重視作品的時期顫動後果,寧愿自動廢棄大都讀者也要尋求作品的恒久性。沈從文對讀者或批駁家的預設頗能闡明題目。他在《邊城》“題記”中坦陳本身居心要廢棄那些“引導大都的實際家與批駁家”和“被引導的大都讀者”[21];在《〈阿黑小史〉序》中勸告曾經厭倦了貿易文學、古典主義和反動文學的讀者,可以讀一讀本身的作品,從中“能獲得一點興趣”[22]。在他看來,批駁家劉西渭和音樂家馬思聰是《看虹摘星錄》這部小說的最佳讀者,可以或許看到作品中“用人心人事作曲”[23]的勇敢測驗考試。但如許的讀者究竟難覓,只能寄看于時光,由於“最好的批駁家是時光”[24],無妨“等待那另一時期心與心的溝通”[25],“也許再過五十年,一個年青讀者還盼望從我這些仿佛艷而不莊作品中,對于某種女人發生一個高尚精美的印象”[26]。沈從文在這些序跋中反復為本身的作品預設“幻想讀者”,不單顯示出一位成熟作家的勇氣和膽識,表達了想要發明永恒經典的自立愿看,也表白他對本身作品超出時空的藝術價值佈滿信念。

不外,要使人真正懂得經典的意義,還得從詳細作品動身。沈從文善於經由過程與同時期作家的作品停止對照,來展示本身作品之奇特價值。在《論馮文炳》一文中,他起首表白本身是與廢名作風最為附近的古代中國作家,在“村歌體裁”與“詩性作風”上具有統一性,但同時,他也誇大二人在纖細之處有較多不合。隨后,他更以《雨后》為憑,以為本身比廢名稍勝一籌:“用矜慎的筆,作深刻的剖解,具激烈的愛憎有悲憫的感情,表示出鄉村及其他往我們都會生涯較遠的人物姿勢與言語,粗拙的魂靈,純真的情欲,以及在一切由生孩子關系下構成的苦樂,《雨后》作者在表示一方面言,似較馮文炳君為寬並且優。”[27]這種言傳身教,現實上是在為本身的文學理念作注腳。沈從文將本身作品置于特定的文學批駁場域中,從人物塑造、說話文法、思惟情調等多個層面,與廢名的作品停止深刻細致的對讀,表白本身優于廢名之處重要在于原始而又活潑的“鄉間人經歷”。這種對照基于對文學史的深入懂得,詳細而富有壓服力,彰顯了一種甦醒的自我定位。同時,這種自我定位也表現了沈從文對本身作品可以或許進進經典序列的高度自負。經典之所以成為經典,起首是其包含的審美價值,此中最凸起的是文學作品的“原創性”。沈從文對本身創作的“原創性”自發,以及在文學批駁中經由過程自我闡釋而構成的“前懂得”,在很年夜水平上關閉了懂得、闡釋其作品“經典性”的空間和途徑。

三、文學教導與經典重造

文學經典的天生是一個汗青化經過歷程,一部作品可否成為經典,還需求顛末時期淘洗,獲得別人尤其是后人的承認。“自我經典化”得不到文壇的回應,沒有讀者的體認與接收,則作品仍然是孤立的文本,無法成為公認的經典。沈從文對此有著甦醒熟悉并連續發力:經由過程師承授受與文學交游,對青年停止文學教導,以傳佈本身的美學不雅念,實行本身的文學幻想。

說到文學教導,便不得不說起收錄在《從文小說習作選》中的《從文自傳》。就體裁而言,將自傳作品歸入小說全集,難免顯得突兀。對此,沈從文如許說明:“既然是自傳,正無妨解除習氣上的一切約束,試更換一種方式,干脆開闊爽朗,就小我記憶到的寫下往,既可複習一下小我性命成長經過歷程,也可以讓讀者清楚我是在如何周遭的狀況下活過去的一小我。”[28]《從文自傳》記載的不外是作者早年在湘西的凡常經過的事況,并無特殊之處,但細讀列傳,可窺透其深層念頭在于昭告讀者“一個作家需求具有哪些本質,接收哪些‘教導’”[29]。這就使得《從文自傳》與傳統的自傳有所差別,顯出教導小說的某些特質。而文學青年,恰是沈從文選定的最佳教導對象。何故這般說?在《文學與青年感情教導》一文中,沈從文指出:“一個優良作家在年輕讀者間所保有的抽象權勢,現實上就永遠比居高位擁實權的人還年夜很多。”[30]他顯然認識到:文學在介入塑造青年的人生立場和感情構造方面意義嚴重,而青年在文學傳佈甚或經典天生經過歷程中的能量亦不成小覷。自1930年月開端,沈從文很是重視與文學青年之間的交通互動,在各類文學對話的場域中也特意將青年設定為說話對象。好比在《從文小說習作選》“代序”中,他預言青年會是本身作品的主要讀者——“我敢說你們年夜大都是青年先生”[31];在《蕭乾小說集題記》中,他誇大要“占有這一世紀一切青年的心”[32]。這些跡象表白,沈從文追蹤關心到了文學之于青年以及青年之于文學的主要意義。他將自傳收錄習作選,恰是為了言傳身教,以自我經過的事況作為美育教材,向寬大青年讀者浮現一個作家的生長途徑和文學幻想。

沈從文器重對青年的文學教導,既與他此時文壇位置的變更有關,也是他停止“自我經典化”并完成文學幻想的一種道路。就文壇位置的變更而言,沈從文在1930年月慢慢進進古代文壇的中間地帶。1933年9月,沈從文開端擔負《至公報·文藝副刊》編纂,此后持久介入或掌管各類文藝刊物。文藝刊物成為沈從文向文學青年宣揚其文學理念與審美尋求的平臺。一方面,他激勵青年作家積極投稿,對此中的優良作品加以修正并頒發,王林就是一個直接收到沈從文扶攜提拔的青年作者:“中國借使倘使需求所謂用鄉村為佈景的公民文學,我認為可留意的就是這種少壯無為的作家。”[33]初進文壇的寫作者能獲得名師指導非常可貴,恰是在沈從文的不竭激勵之下,王林走上創作途徑并寫出了很多出色篇章,其小說年夜多拔取奇特視角,對人道停止深入的分析與提醒,頗得沈從文真傳。另一方面,沈從文終年同文學青年堅持手札往來,或對他們的寫作立場停止批駁教導,或聯合詳細作品對他們的寫作技能加以領導。在《致年夜牛師長教師》的信中,他對年夜牛玩世不恭的寫作立場提出了嚴格批駁,言辭劇烈誠懇,誇大寫作最忌虛妄和圓滑,需用“老實進修”取代“虛假劇烈”。在給李冷谷追求寫作領導的回信中,他指出老實的寫作立場和豐盛的人生經歷對于文學創作至為要害:“我們要畢生忠誠于寫作,盡力于寫作。還有一層經歷要多,寫作經歷極可貴,它不克不及由任何人告知你”。[34]這些手札,經由過程《至公報·文藝副刊》“廢郵存底”和《益世周報·文學副刊》“新廢郵存底”刊登后,正如沈從文多年后在自傳中所言:“對國際一部門作者的寫作,掌握任務的純真立場,是有過影響的。” [35]

沈從文看待文學的立場潛移默化地影響了一大量文學青年。青年作家感念其奇特的人格魅力與文學品德,對其作品年夜加推重,客不雅上推動了沈從文文學的經典化。這此中不乏蕭乾、汪曾祺等一大量后來蜚聲文壇的“京派”名家,他們的解讀和評價具有相當的威望性,對于發掘沈從文創作中的經典因子意義嚴重。好比汪曾祺在《沈從文和他的〈邊城〉》一文中便不惜溢美之詞,以《邊城》為例,從人物塑造、景致畫筆法、說話、構造等方面,周全浮現沈從文作品中所包含的蓬勃耐久的藝術性命,在沈從文文學經典化的經過歷程中無疑飾演了主要腳色。

沈從文這般費盡心血地對青年停止文學教導,在必定水平上有助于傳佈本身的藝術尋求與美學理念。與文學青年之間的師承授受、文學交游,現實上依靠了重造經典并重塑“新文學”的文學幻想,這種愿看在《新文人與新文學》中表現得非分特別顯明。沈從文在文中對時下一些所謂的“文學作家”年夜加撻伐,指出他們身上兼具現社會與舊文人的雙重惡德,致使很多青年作家深受其害。他對青年作家寄予厚看,以為只要青年作家堅持思惟的活潑與精力的自力,經典重造的目的才有能夠完成。那么,若何重造經典?沈從文在談及“這個社會真正所盼望的文學家”時提到,新文學(新作家)應當具有三個特征:一是要表示人的性命與感情,不克不及離開人的題目來聊天說鬼;二是要規戒社會,表達作家的愛憎與幻想;三是要老實地往寫作,用作品措辭。[36]這與他經由過程文學教導轉達給青年的文學不雅念是分歧的:所謂文學經典,既要誇大文學的自力、安康與莊嚴,又要重視文學的社會效能。在上行下效之外,沈從文特殊重視文學陣地的引領感化,經由過程《至公報·文藝副刊》等文藝刊物不竭拓展本身的教導對象,但文學青年不只是教導對象,更是他文學幻想的實行者和傳佈者。他對青年停止文學教導,培育作家倒在其次,更主要的是為了實行本身重造經典、重塑“新文學”的文學幻想。

結語

沈從文初登文壇時便懷抱了一種“野心”:“不只想要造作家,一路始還盼望做一個和十九世紀世界上第一流短篇作者競短長的選手。”[37]1928年以降,隨同著《柏子》《丈夫》《邊城》等作品的問世以及進主《至公報·文藝副刊》,他對本身作品進進經典序列的愿看一日千里,也有興趣追求本身的文學史定位。1933—1934年間,沈從文陸續頒發《文學者的立場》《論“海派”》《關于“海派”》等文章,激發古代中國的“京海之爭”。1936年,他又頒發《作家間需求一種新活動》一文,激發一場劇烈的“反差未幾”論爭。此外,他還孜孜以求發明“巨大中國文學作品”并借此“重造中國”。[38]在這些文學運動與文學主意的背后,瀰漫著一種固執、真誠的經典認識,也恰是這種經典認識與“自我經典化”訴求的綰結糾纏,孕育出強盛而耐久的文學內驅力,并令其作風奇特。

但題目在于,主意天然、安康、精美、人道的文學經典不雅,顯明同社會時期語境和文壇主流相牴觸。小我藝術尋求同時期政治文明語境之間難以彌合的沖突,使沈從文深入熟悉到本身作品的限制與窘境,幾度萌發時不我與之痛、力有不逮之憾。在此情境下,他經由過程design小說選本、撰寫序文后記、頒發文學評論、展開文學教導等方法,自動推行文學經典并盡力將本身歸入經典系統之中。沈從文的“自我經典化”,不單拓展了中國古代文學關于經典的思慮與熟悉,且在必定水平上推進了其文學經典位置的終極確立,更為我們供給了一個標本:在文學經典的天生經過歷程中,作家并非無可作為,自我闡釋可有用影響讀者和批駁家的價值評判,也為后來者進一個步驟發掘其作品的經典意義指明了標的目的。

注釋:

[1][美]哈羅德·布魯姆:《東方正典:巨大作家和不朽作品》,江寧康譯,南京:譯林出書社,2005年,第20頁。

[2][美]哈羅德·布魯姆:《東方正典:巨大作家和不朽作品》,江寧康譯,南京:譯林出書社,2005年,第8頁。

[3]魯迅:《選本》,《魯迅選集》(第7卷),北京:國民文學出書社,2005年,第139頁。

[4]沈從文:《先容〈新文學年夜系〉》,《沈從文選集》(第16卷),太原:北岳文藝出書社,2009年,第228頁。

[5]沈從文:《19700924致張兆和》,《沈從文選集》(第22卷),太原:北岳文藝出書社,2009年,第389頁。

[6]李健吾:《〈邊城〉》,《咀華集·咀華二集》,上海:復旦年夜學出書社,2005年,第28頁。

[7]沈從文:《湘行書簡·泊纜子灣》,《沈從文選集》(第11卷),太原:北岳文藝出書社,2009年,第139-140頁。

[8]沈從文:《湘行書簡·橫石和九溪》,《沈從文選集》(第11卷),太原:北岳文藝出書社,2009年,第181-182頁。

[9]沈從文:《總結·列傳部門》,《沈從文選集》(第27卷),太原:北岳文藝出書社,2009年,第86頁。

[10]劉奎:《〈從文小說習作選〉:自我經典化與文壇抽像重塑》,《今世文壇》2018年第5期。

[11]拜見《良朋》第113期刊首市場行銷詞,1936年1月15日。據趙修慧回想,市場行銷詞為其父趙家璧所寫,見趙修慧:《趙家璧與沈從文》,《新文學史料》2010年第4期。

[12]沈從文:《19440916致胡適》,《沈從文選集》(第18卷),太原:北岳文藝出書社,2009年,第433頁。

[13]夏志清:《中國古代小說史》,上海:復旦年夜學出書社,2005年,第136-137頁。

[14]司馬長風:《中國新文學史》(中卷),中國噴鼻港:昭明出書社,1978年,第70頁。

[15][美]埃德加·斯諾編:《活的中國》,長沙:湖南國民出書社,1983年,第172頁。

[16]沈從文:《阿麗思中國游記·后序》,《沈從文選集》(第3卷),太原:北岳文藝出書社,2009年,第3頁。

[17]沈從文:《短篇小說》,《沈從文選集》(第16卷),太原:北岳文藝出書社,2009年,第501頁。

[18]沈從文:《作家間需求一種新活動》,《沈從文選集》(第17卷),太原:北岳文藝出書社,2009年,第107頁。

[19]沈從文:《石子船·后記》,《沈從文選集》(第5卷),太原:北岳文藝出書社,2009年,第318頁。

[20]沈從文:《短篇小說》,《沈從文選集》(第16卷),太原:北岳文藝出書社,2009年,第492頁。

[21]沈從文:《邊城·題記》,《沈從文選集》(第8卷),太原:北岳文藝出書社,2009年,第58頁。

[22]沈從文:《〈阿黑小史〉序》,《沈從文選集》(第7卷),太原:北岳文藝出書社,2009年,第231頁。

[23]沈從文:《〈看舞蹈教室虹摘星錄〉后記》,《沈從文選集》(第16卷),太原:北岳文藝出書社,2009年,第343頁。

[24]沈從文:《〈一個母親〉序》,《沈從文選集》(第7卷),太原:北岳文藝出書社,2009年,第289頁。

[25]沈從文:《阿麗思中國游記·后序》,《沈從文選集》(第3卷),太原:北岳文藝出書社,2009年,第6頁。

[26]沈從文:《〈看虹摘星錄〉后記》,《沈從文選集》(第16卷),太原:北岳文藝出書社,2009年,第347頁。

[27]沈從文:《論馮文炳》,《沈從文選集》(第16卷),太原:北岳文藝出書社,2009年,第150頁。

[28]沈從文:《從文自傳·附記》,《沈從文選集》(第13卷),太原:北岳文藝出書社,2009年,第367頁。

[29]汪曾祺:《與友人談沈從文》,《汪曾祺選集》(第9卷),北京:國民文學出書社,2019年,第140頁。

[30]沈從文:《文學與青年感情教導》,《沈從文選集》(第17卷),太原:北岳文藝出書社,2009年,第177頁。

[31]沈從文:《習作全集代序》,《沈從文選集》(第9卷),太原:北岳文藝出書社,2009年,第3頁。

[32]沈從文:《蕭乾小說集題記》,《沈從文選集》(第16卷),太原:北岳文藝出書社,2009年,第325頁。

[33]沈從文:《〈幽僻的陳莊〉題記》,《沈從文選集》(第16卷),太原:北岳文藝出書社,2009年,第332頁。

[34]沈從文:《19350828致李冷谷》,此信未收錄《沈從文選集》北岳文藝出書社2009年版,拜見吳世勇:《沈從文年譜》,天津:天津國民出書社,2006年,第172頁。

[35]沈從文:《總結·列傳部門》,《沈從文選集》(第27卷),太原:北岳文藝出書社,2009年,第87頁。

[36]沈從文:《新文人與新文學》,《沈從文選集》(第17卷),太原:北岳文藝出書社,2009年,第85頁。

[37]沈從文:《我怎么就寫起小說來》,《沈從文選集》(第12卷),太原:北岳文藝出書社,2009年,第416頁。

[38]羅義華:《夢斷:沈從文“巨大中國文學作品”幻想的寂滅及其內因》,《中山年夜學學報(社會迷信版)》2019年第1期。

Related Posts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